2015-01-08 09:52:12来源:安徽在线
中小房企不惜血本抢战一线城市,究竟是福是祸?
东地产财经周刊
“中小房企蛮拼的。”“深耕上海(楼盘)的,败给了要进上海的。”……在业界的热议中,刚刚过去的2014年,中小房企成为上海土地市场主角。
高潮时刻
12月24日,格力地产(600185,股吧)与上海弘翌投资合伙企业联合以总价16.14亿元斩获前滩地区32-01地块,溢价率高达127%,单价65832元/平方米。
同日,三湘股份(000863,股吧)旗下两子公司与康晟发展有限公司以18.61亿元竞得前滩地区36-01地块,溢价率113%,以楼板价66629元/平方米刷新全国单价地王记录。
这不过是全年土地市场的一个缩影,2014年,珠海华发股份(600325,股吧)、重庆(楼盘)蓝森房地产、合肥(楼盘)华邦集团……一连串陌生的名字,刺激上海土地市场。
《东地产财经周刊》(东地产微信号:dongdichan)统计显示,2014年12月拿下地王的企业,以五十强,百强企业为主,前十强,前二十强的企业不多。以前滩地块为例,格力是外来企业,三湘虽然是本地传统企业,但也不是在做全国性的规模。由此可见,20强企业对于高价拿地还是比较谨慎,反而是五十强、百强这类企业拿地的诉求更大,对于未来预期更高,能够给出的溢价也更高。
分化时代
一线城市的市场成熟度和土地稀缺性,决定了其土地价值,在市场调整期,一线城市的市场更坚挺,相比较二线城市所承受的冲击也相对较小。2014年土地总价、楼板价、每亩地价三大TOP10榜单都难觅二线城市地块影踪。
上海财经大学房地产经纪研究中心主任印堃华在接受《东地产财经周刊》(以下简称“《东地产》”)采访时表示,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很多三四线城市房企库存绝对值过高,越来越多房地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将目标锁定在一线城市,以期获得较大收益。但是,现在进军一线,中小房企也不好做。
机遇与风险并存
“拿了地并不意味着赚钱”,印堃华表示,“上海人买房考虑问题很多,比如,开发商,地块,周边设施等等,一般企业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
克尔瑞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杨科伟告诉《东地产》记者,市场上有房子就买的时代已经过去,开发商建造的房子必须符合区域气质,并且满足群众逐渐提升的认知水平,企业才能站稳脚跟。
根据中原地产对过去5年全国地王的监测来看,除了少部分地王项目运作较为成功外,相当部分的运作压力较大。
印堃华向记者表示,房地产行业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大企业,大集团所占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中小企业现在进军一线城市实属冒险。随着地块价格的抬升,很多本地中小房地产企业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房地产行业现在正在逐步回归市场,市场竞争必然越来越激烈,行业专业化是必然趋势,中小企业需谨慎拿地。
杨科伟表示,尽管一线城市土地的利润率明显大于二三线城市,但是外地中小企业进军一线,必须要防止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在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之余,切记要生产对路的产品,保证开发的房子之后要有正确的销路,加速项目周转,从而保证充沛的现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