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9 16:44:51来源:安徽在线
中国建设报 田子超 上海(楼盘)报道
建设保障性住房,是一项为解决中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而实施的民生工程,也是中国进入发展新常态后拉动经济增长、提升社会消费能力的新动力(310328,基金吧)。近日总理主持召开常务会议,加强保障房建设被列为重点推进的六大领域消费之一。
11月16日~17日,“2014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技术交流会”在上海召开。此次交流会将保障房工程质量作为主题,通过典型示范项目考察、专家报告演讲等形式,切实提升我国保障房项目规划设计和建造施工水平,让中低收入家庭住上“放心房”。
“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对建筑设计界而言是具有挑战性的新鲜事物。从总体来讲,保障性住房的建筑设计将成为提升建设水平的短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原建设部副部长谭庆琏在交流会上表示,现在已建成的保障房仍存在安全、节能、经济和使用功能上诸多需要攻克的难点,在相关规范、标准的配套完善上也有许多工作要做,否则会遗留后患。
规划设计水平急需提升
“上海有一句俗话,叫做‘螺蛳壳里做道场’,对于以中小套型为主的保障房而言,就要求设计师在有限的空间里合理安排各项居住功能,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做到‘小’而‘善’。”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住房城乡建设部原总经济师冯俊认为,保障房建设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性质来看,保障房住宅小区规划是满足中低收入者日常居住生活的综合性建设规划,影响着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周边的环境质量,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区域、城市,乃至国家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因此,在大规模兴建保障性住房以满足数量上的需求时,还应同步提高住宅小区的建设质量,从规划设计源头把握、控制建设水准。
有鉴于此,长期从事保障房标准化设计研究的中国建筑(601668,股吧)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东卫以大量项目调研数据为依据,认为现在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中的一些保障房项目暴露出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据刘东卫介绍,由于缺乏顶层设计,保障房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往往在城市或地区总体规划和住宅建筑设计之间被无形地弱化,一味追求批量建设的速度,小区规划难免变得不规范、不深入和缺失必要环节。同时,受土地供应影响,保障房住宅小区规划中一般采取独立成区的方式,极少采取混居模式。“重数量、轻布局”的现象较普遍,单项规模偏大、向郊区集中、配套不足问题严重。
此外,在大型社区建设中同样类型的住宅出现率过高,导致住区整体压抑、住宅单体死板的现象也值得关注。对此,专家认为在保障性住房规划中可多采用高低错落、围合院落等形式,以及节奏韵律、渐变对比等手法,使布局在总体上灵活多变,实现多元化的群体组合。
“从此次考察的三个上海保障房项目来看,能够从中看到希望。目前,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把保障房质量作为重点来抓,同时推出一批典型示范项目,这对提升保障房设计和质量水平有积极作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刘士杰认为,在加强保障房建设方面,优秀企业的带头引领作用十分必要。
关注养老产业
当前,我国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已成为社会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2.2亿人之多,而且每年仍以600万人的数量递增。“我国的养老策略以居家养老为主,约占90%;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为辅,分别占7%和3%。”基于这种现实,身兼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城区工作委员会主任的谭庆琏指出,保障房关注的绝大多数人群属于中低收入者,更包含一部分老弱病残群体,对他们来讲只能选择居家养老,因此保障房建设绝对不能忽略适老化设计和养老服务。
“城市需要有机发展,不能生硬地被割裂。”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住宅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青岛(楼盘)市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王建军对本报记者表示,过去城市发展过于强调功能分区,结果引发了生活与工作的巨大矛盾,城市发展也缺乏活力。他提出,城市是各种产品有机结合的融合性空间,因此,保障房必须成为全生命周期住区,符合生老病死的客观需求。现在由于造价因素,很多项目根本没有养老配套。他认为,今后国家需要在相关规范中将养老配套纳入到保障房项目中,使最需要的人得到最及时的照顾。
将适老化设计和养老配套融入到保障房建设中已成为参会专家的共识。中国勘察设计大师赵冠谦表示,在保障性住宅小区规划中,应酌情对社区养老设施进行开发和建设,并适当预留发展空间,为今后的持续建设创造便利条件。例如,在住区的养老设施规划设计中,应注意将养老建筑与住区整体相协调,使养老建筑展现出亲切感,促进社区养老建筑规模的小型化、精品化。同时,可将养老建筑对外开放,并创造多样化的停留、休憩空间。
推进住宅产业化
保障房项目质量不高,存在较多建筑质量通病,事实上也与传统的设计方法和建造方式有很大关系。
对此,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院长张军认为,原有建造方式制约了保障房的高效优质建设,造成建设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质量难以保证等诸多问题。因此,推行以构配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机械化、组织管理科学化为特征的住宅产业化,才是提升保障房质量水平的重要建造方式,同时也是实现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路径。
“好多住房的小毛病层出不穷,老百姓烦恼不断。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做到住房建设工业化的标准、精度、效率和质量?”冯俊举例说,一家特级企业建造的住宅楼,很多房间的门竟然是平行四边形的,就连横平竖直都做不到,而从根本上杜绝因手工施工造成较大误差的方法还在于工业化建造。
上海中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副院长李昕表示,工业化住宅具有加快生产速度、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减少能源消耗等多种综合优势,有助于实现房屋建造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质量效益、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近年来,随着城市转型升级步伐的明显加速,住宅产业化成为不少城市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发展较快。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单一发展PC建筑构件、产能过剩、缺乏统一标准、施工工人技能不高等问题。
李昕认为,制定相应技术控制标准、建立质量安全监管制度、鼓励制定发展激励政策、推进扩大示范项目是保证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从此次参观的示范项目中可以发现,住宅产业化技术已经得到应用,随着后期项目的启动,建筑预置率将进一步提升,水平也会不断提高,从而真正提升保障房标准化设计水平和建筑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