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房产

静园:因历史承载而定格

2014-11-19 16:44:49来源:安徽在线

  中国建设报 肖正华 天津(楼盘)报道

  天津静园这一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利用经验表明:腾迁历史风貌建筑是对其保护的重要途径,同时还需要赋予历史风貌建筑新的使用功能,充分挖掘其经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天津,有许多外表看似普通的建筑,许多人想必在不经意间就会走过、错过,但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却不会不经意间就被人忘记。在繁华熙攘的鞍山(楼盘)道,就有一处颇为幽静的庭院,看似普通平凡,但却是末代皇帝溥仪在天津的旧居———静园。

  从末代皇帝到寻常百姓,伴随着历史年轮的变换,不少人都曾在静园里居住过,那些原本属于不同历史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为一幢建筑的承载而定格,让今天的你我,得以阅读那些千丝万缕的历史记忆和尘封已久的往事。

  “作为首个依据地方法规对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整理的试点项目,按照‘修旧如故’原则修复后的静园,不仅维持了旧时的风貌特征,还在功能上有所增加,除对楼体屋架进行科学加固处理外,对建筑原有的门窗、玻璃、小配件及地砖等原状构件也进行了妥善的保护和复原。正式对外开放7年来,静园已累计接待中外游客120多万人次,现已成为展示天津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公司董事长冯军接受《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采访时说。

  静园的静与不静

  占地3000余平方米、东西混合型庭院式院落———静园,可以说承载着近百年的荣辱与记忆,虽然经过修复,但其建筑主体却依然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遗存。走进静园,仿佛时空交错,城市中心的喧闹被高高的院墙阻隔在外,院落里的阵阵鸟鸣却让人引发无数遐想。

  据导游介绍,静园原名乾园,1921年建成。首任主人陆宗舆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与曹汝霖、章宗祥一起被群众斥为卖国贼,北洋迫于压力在1919年6月10日将其免职。下台后,陆宗舆到天津日租界做起了寓公,靠经商营生。但这种有权势的人即便做寓公也不低调,斥巨资修建了一座3000多平方米的豪宅,取名“乾园”,意为“浩瀚乾坤、汇聚一园,人杰地灵、颐养千年”。

  然而,让这座宅邸的名声真正载入史册的,却是它的第二位主人溥仪。1924年11月,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皇宫,整座皇宫被国民没收,至此大清帝国的夕阳残照最终消失在紫禁城。次年2月,溥仪偕皇后婉容、淑妃文绣以及旧臣遗老由日本便衣警察护送到天津日租界,先是住在清末湖北提督张彪在天津宫岛街(今鞍山道)的私宅张园内,此后陆宗舆把乾园赠送给了溥仪,1929年7月9日溥仪迁到乾园居住后,将乾园改名为“静园”。

  据介绍,“静园” 实际取名于陶渊明的两句诗:“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意思是隐居在世外山林比生活在喧嚣尘世好。但在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郭凤歧看来,这其实是溥仪向外界制造的一个隐居假象。

  “在外界看来,溥仪住进静园好像是躲进小楼成一统,不管春夏与秋冬,但实际上这里一直暗流涌动。溥仪和他身边的那些满清遗老遗少,一直在为复辟不停地做着各种努力。”郭凤歧说。

  以“静观其变,静待时机”为核心思想的溥仪本来要把天津作为留洋的跳板,但无论是西洋还是东洋,最后都拒绝他以“国君”身份登陆,于是他只好“蜗居”静园留了下来。随着溥仪定居于此,静园门前车水马龙,院内人声鼎沸,满清的遗老遗少、文人骚客、皇亲国戚、政客军阀、各国政要都纷至沓来。再后来,随着溥仪的离开,静园又渐渐平静下来,成为名副其实的安静之园。

  “修旧如故” 承载记忆

  时代在更替、历史在变迁,几十年间,有着上述特殊历史的静园几番易主。其间,入住者有国民党天津警备总司令,有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文艺工作者,也有很多不曾留下姓名的普通人。到本世纪初,这里已经成了住有45户居民的大杂院。

  1976年,由于地震及管理不当等原因,静园内建筑拆改较多,加之年久失修,园内房屋损坏严重,环境一度十分脏乱。加之一些居民私搭乱建,对多处建筑局部进行了私自改造,原先的建筑主体变得破败不堪,原有风貌几乎看不到,而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一时间,主管部门甚至把它列入危房名单,一代名园曾面临被拆除的危险。

  到了2005年8月,静园正式被天津市确定为特殊保护级别历史风貌建筑,根据《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这类建筑不得改变建筑的外部造型、饰面材料和色彩,不得改变内部的主体结构、平面布局和重要装饰。

  “所以,整修过程中必须尊重历史,力争恢复原貌。”据冯军介绍,2005年10月起,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对当时居住在静园的45户居民进行腾迁安置,拆除了院内的违章建筑,依照“修旧如故,安全适用”的原则,对静园进行了整理、修复。

  到2007年7月,完成腾迁整修后的静园为三环套月式三道院落,复原了陈列展品并依据当初原貌摆设布置,还保留了西班牙式砖木结构楼房一座。此外,除维持了旧时的风貌特征外,静园还在功能上有所增加。

  冯军告诉记者,在整修过程中,他们除对楼体屋架进行科学加固处理外,对建筑原有的门窗、玻璃、小配件及地砖等原状构件也进行了妥善的保护和复原。主楼原议事厅内的壁炉、壁灯都被精心保留下来,顶棚云彩花也被完全恢复成原有的式样,具有静园特色的几个拱券都完全采用旧料加工修复,原比利时进口玻璃同样进行过精心清洗,以保留原样。

  同时,根据历史文献、图片资料以及专家考证,修复后的静园还在主楼一楼重设了配膳房和酒吧间,并恢复了大餐厅、会议室、会客室;也恢复了二楼溥仪、婉容的起居室、书房、寝室等。

  除此之外,记者实地走访时还看到,静园室内还依据当初的摆设,以仿造的室内家具、饰品为主复原陈列了部分展品,并辅助陈列了与溥仪有关的器物、相关文字、照片资料等,基本展示了溥仪当时在津的生活和政治活动情况。

  而庭院中心的水池喷泉,西侧平房图书馆及其旁边的湖山叠石、竹林景观,西庭院的鱼型喷泉、藤萝架、游廊,也都还原成静园当初颇具特色的景观。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湖山叠石景观所用石材皆为整修时挖掘而出的太湖石,专家认为这也是有意义的东西,虽然堆在角落中不为人注意的地方,但却是那个时代皇家园林的真正时尚。就连整理时挖出的消火栓,如今也成为记载历史的最好见证,引得许多游客驻足观赏。

  “静园作为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责任公司第一幢腾迁、整理的历史风貌建筑,历经为期600天的腾迁整修,完整地展示了90年前的风采,其整理经验对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利用势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冯军最后表示。

责任编辑:王梅
福州在线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