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食品

火锅 涮一把滚烫的生活

2015-02-28 08:39:27来源:福州在线

上世纪90年代初,成都街头,一群人正在火热地吃着火锅。

本报记者赖薇实习生闫莺珍

无论行走在哪一座城,路边大大小小的火锅店,总能勾起人们涮一把的冲动。尤其是寒冬腊月里,三五好友围着滚烫的火锅大快朵颐,享受美味的同时也拉近了彼此的心。吃火锅无疑是最温暖、最生动、最富有人文色彩的聚餐方式之一。

商周“温鼎”

现代火锅的萌芽

关于火锅的起源,从现有考古发现的文物上分析,可以追溯到中国商周时期的“温鼎”。当时的鼎只有奴隶主才有资格使用,除了作为催,鼎还可以保温,可以说是现代火锅的萌芽。

《魏书》记载,三国时代,曹丕代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但当时并不流行。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们使用火锅煮食就逐渐多起来了。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闻名的东晋隐士陶渊明就是一个火锅控。相传他嗜菊如命,顺手将自己喜欢的菊花放在了火锅里,没想到滋喂也不错。自此每逢秋季菊花盛开时,他便以菊花火锅招待好友。

到了清朝,相传慈禧太后有一年得了大病,全身疼痛,太医开了许多方子都不见好。直到有一位老中医以菊花入药才治好了此病,后来这位老中医又以菊花枕头治好了慈禧的头疼。慈禧因为菊花几次治好了自己的疾病,故而对其非常喜爱。有一年她在御花园赏菊,突发奇想,将菊花瓣放入火锅中,花瓣的清香更衬出牛羊肉的鲜美,于是慈禧下令将菊花火锅列入她冬令的御膳中。

除了菊花火锅,北京的涮羊肉也大有来头。相传,元世祖忽必烈有一次南下作战,接连打了七次败仗,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他猛想起家乡的菜肴——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谁知等了许久还不见动静,他就亲赴厨房去看个究竟,见厨师正在用刀切羊肉。早已饿极了的忽必烈看到新鲜的羊肉,迫不及待地将它往烧煮的沸水里一扔,然后用勺子捞起来就往嘴里送,竟越吃越有滋味。忽必烈连吃几碗后,翻身上马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后来,忽必烈赐这道菜为“涮羊肉”,也就是现在鼎鼎大名的北京涮羊肉。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日益发达,烹调技术进一步发展,各式火锅也相继闪亮登场。到北宋时代,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已有火锅应市。

大文人胡适也好火锅这一口。胡适的老家在安徽绩溪,当地有道众人皆知的名菜叫做“一品锅”,据说此菜由明代石台县“四部尚书”毕锵的一品诰命夫人余氏创制。一次,皇上突然驾临尚书府作客,席上除了山珍海味外,余夫人特意烧了一样徽州家常菜——火锅。不料皇上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后来,皇上得知美味的火锅竟是余夫人亲手所烧,便说原来还是“一品锅”!菜名就此一锤定音。

胡适在北大任校长期间,常邀请好友来家中相聚,而“一品锅”每次都会出现在招待客人的饭桌上。在任北大校长时,胡适用“一品锅”招待绩溪的女婿梁实秋,后梁实秋曾撰文忆道:“一只大铁锅,口径差不多有二尺,热腾腾地端上了桌,里面还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肉,一层油豆腐,点缀着一些蛋皮饺。紧底下是萝卜、青菜,味道好极。”

从江边到锅边

火锅里的巴蜀性格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食物也最能体现一方的地域特征和人文性格。我国饮食总体上有四种风味:巴蜀、齐鲁、淮扬、粤闽。而在火锅界,大体可分为南北两大派系,南方派系以巴蜀火锅为代表,北方派系的代表则是北京涮羊肉。无论是哪种派系,火锅都极大体现了当地百姓的性格,而百姓的性格也反过来影响着美食。

巴蜀麻辣火锅据说源于长江边的码头上。重庆有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水深浪平,是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当地的码头需要不少工人。码头工人们得靠力气养活一家老小,而辛苦所挣的工钱却寥寥无几,因而在吃食上更多的要求耐饥,却不在意食物的贵贱。那些达官贵人们遗弃的剩菜剩汤或是动物的下水,被码头工人们收集起来,加些作料,就煮成一锅。因此,早期的巴蜀火锅又被叫做“毛肚火锅”,这是因为烫锅的主要材料是毛肚(就是牛的瓣胃)。

还有一种巴蜀火锅是由小贩挑着担子叫卖的“水八块”。走街串巷的小贩们挑着炉具,炉具上放着滚烫的大铁盆,盆内被分为八格,食客们自选一格,边烫边吃。这种经济实惠的吃法,使得巴蜀火锅从一开始就是大众饮食。

巴蜀火锅不挑剔食物的出身,对食材的加工力求简单便利。所有的用料只需清洗干净切成容易煮熟的形状即可,更无需刻意摆出花色。被遗弃的动物下水,在百姓手中却能成为一道美食。这些质朴、乐观的性格更是刻在了川渝人的骨子里。无论是简陋的路边摊,还是豪华的饭店,都能见到巴蜀火锅的身影;无论是便宜的毛肚,还是昂贵的鲍鱼,火锅的美味从来就没有等级。极大的包容性自然也与川渝人的性格有着必然的联系。

重庆是我国有名的“四大火炉”之一,夏天气温居高不下,哪怕是到了傍晚也是热浪袭人。在这样炎热的夏季吃麻辣火锅,在外人看来还真是有些疯狂,但对于重庆人来说,却大有“越热越吃”的架势。这样的天气,这样的火锅也像极了当地人的性格,麻辣浓烈、热情洋溢。川渝人还有在户外吃火锅的习惯,就着滚烫的火锅侃侃而谈,听着满街的欢声笑语,当是人生一大乐事,而这种不拘小节的吃法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川渝人洒脱的真性情。

大口肉大碗酒

涮羊肉的豪气

与偏爱麻辣口味的川渝人不同,北方人更喜欢牛羊肉的鲜美。与温暖湿润的南方相比,北方地区冬天严寒且多风,这样极端恶劣的天气,也养成了北方人好吃牛羊肉的习惯。《本草纲目》中记载羊肉:“苦,甘,大热,无”。在寒冷的北方,涮羊肉不仅仅是打打牙祭,还能补中益气,帮助身体驱寒保暖。北方多少数民族,不少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也有以牛羊肉作为主食的饮食习惯。此外北方人自古以来多尚武,牛羊肉也可使身体更加结实强壮。因此,牛羊肉成为北方涮锅的最佳食材。

北京作为元明清以来的都城,人民生活水平相对富裕,也更偏爱肉食。亲友们在屋子里凑着一口铜锅,屋外的北风呼啸而过,而屋内的温暖却与屋外的严寒形成鲜明的对比。“吃着火锅唱着歌”,不仅过了嘴瘾,连心里都是暖洋洋的。

据闻最早的北京涮羊肉饭店是开在前门大街路东的正阳楼饭庄,正阳楼是北京“八大楼”之一的老字号,创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在民国初期新添的涮羊肉更是让其名满京城。而后崛起的涮羊肉老店里,有东来顺、西来顺、又一顺和南来顺等。

传统的老北京涮羊肉用的是铜锅,锅底烧上木炭,红红的火星噼里啪啦地作响,更是显得热闹。只待锅里的汤一煮开,大伙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涮肉,大有“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江湖气概。源自于忽必烈,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涮羊肉豪放彪悍的性格却从来没有改变过。

涮羊肉虽豪爽,但蘸料却是极讲究的,麻酱、酱豆腐、韭菜花、香菜、小葱、辣椒油一样都不能少。现如今更是每家馆子都有自己的特色秘制蘸料。还有佐餐吃的烧饼,芝麻得多,内里分层得多,口感得香酥,还最好是真正烤出来的,微波炉加热的不行。以前吃涮羊肉都是用炭火加热,因为铜锅生炭火容易起烟,现在大多改用煤油炉加热了,但老北京都说,如果想吃正宗的涮羊肉,还得是铜锅、好炭、好肉、好料,一个都不能少。看来,北京人的性格也是粗中有细,豪爽中从不缺少对完美的追求。

一盆火锅,容纳了人间饮食的百物百味,锅中的麻、辣、香、鲜,体味着人生百态。滚烫的火锅,不仅因为美味吸引着我们,它还被寄予了中国人追求家庭和睦、万事兴隆的情感追求。“吃着火锅唱着歌”,这样暖心的场景,在多年以后,仍会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责任编辑:王梅
福州在线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