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食品

全国多地出现"倒奶杀牛" 200万奶农被指地位弱势

2015-01-25 11:35:53来源:福州在线

针对近期“卖奶难”问题,农业部11日表示,将通过协调乳品企业增加收购、启动奶业生产监测、加大政策扶持和救助力度,全力以赴处理“卖奶难”,保护奶农利益、稳定奶业生产。

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国际奶价走跌、国内乳品消费不振等因素直接推动下,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卖奶难现象,“倒奶”“杀牛”时有发生。为何频频上演“倒奶杀牛”现象?我国200万奶农如何才能跳出“卖奶杀牛”乳业魔咒?新华社记者就此采访了奶农、奶业专家和。

多地奶农“倒奶杀牛”

“留着卖不掉,倒了又可惜,每天只好把多出来的牛奶拉到敬老院送爱心'。”成美玉是山东省东营的一家奶牛养殖户,谈到卖奶难,她愁容满面。

倒奶仅仅是开始。随着收购价格的持续走低和乳企对鲜乳的限购限收,去年底以来,奶户杀牛弃养现象开始出现。“附近地区奶牛养殖场已经开始杀奶牛了。”山东省梁山县奶牛养殖大户裴树克告诉记者。

记者采访了解到,除了山东,“倒奶杀牛”现象也蔓延至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等主产区,甚至出现在广东等南方地区。

对于目前形势,农业部指出,近期一些乳品加工企业限收停收生鲜乳,导致国内部分地区发生卖奶难问题,甚至出现奶农倒奶杀牛现象,并有扩大蔓延趋势。

“倒奶杀牛”凸显奶农弱势地位

专家指出,奶源过剩、消费低迷是造成“倒奶杀牛”的直接原因,深层次原因则是奶农与奶企间关系失衡,凸显奶农的弱势地位。

“从供需关系看,造成卖奶难的直接原因有两点,一是进口奶粉价格持续走低,国内奶源总体过剩,二是我国乳制品消费市场低迷,导致需求减少。”中信证券首席策略师毛长青说。

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国际奶粉价格持续走低,同样1吨进口奶粉,到岸价比国产奶粉平均低1万元左右,乳品企业更愿用进口奶粉作为加工原料,对国内生鲜乳的依赖明显减少,而去年国内生鲜乳产量增长5.2%,进一步导致奶源的过剩。

此外,乳制品消费市场低迷也是一重要原因。数据显示,去年前10个月我国乳制品总产量同比下降0.04%,乳品企业收购意愿降低。

“除此之外,奶农'倒奶杀牛'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据农业部奶业办公室副主任邓兴照介绍,我国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脱节,乳品企业掌控生鲜乳的收购权和定价权,奶农在价格上没有发言权,“奶少时抢奶、奶多时拒收”。

“养殖环节的利润占乳业整体利润不足10%,奶价议价权掌控在乳品企业手中,形势不好时奶农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极端情况下只能杀牛弃养。”原中国奶协常务理事王丁棉说。

摆脱“倒奶杀牛”需要分步走

农业部11日表示,受乳品企业库存奶粉较多、乳制品消费增速下降及国际市场预期增产降价等因素影响,未来乳品企业收购生鲜乳的积极性仍不高,养殖小区和散养户仍将面临较大压力。

农业部表示,将积极协调乳品企业增加收购。1月8日,农业部与伊利、蒙牛等重点乳品企业奶源负责人进行协调,督促企业做好生鲜乳收购工作,稳定中小牧场和养殖户小区的奶价,保护奶农利益。

农业部表示,将启动奶业生产监测工作。目前,农业部已启动全国奶业生产周报制度,及时调度生鲜乳生产销售状况,重点收集乳品企业拒收数量、奶农倒奶数量、非正常淘汰奶牛等情况。

农业部称,将积极争取财政、工信、质检、食药监等有关部门的支持,研究制定包括奶农救助、奶粉临时收储、扩大乳制品消费等方面政策措施。

下一步,农业部将继续及时监测全国生鲜乳生产销售形势,根据形势变化会同有关部门推动适时出台保护奶农利益、稳定奶业生产的政策和措施。

专家建议,要出台应急政策,督促乳品企业履行收购合同,做好生鲜乳收购,落实奶农救助补贴,将奶农的损失减少到最低;要理顺乳品企业和奶农利益机制,让奶农在价格上吃上“定心丸”;长远则应构建现代奶业生产经营体制,向规模化养殖转变,提升竞争力,从根本上帮助奶农摆脱“倒奶杀牛”养殖悲剧。

责任编辑:王梅
福州在线官方微信